您所在的位置: 走进皇城 > 皇城村史
名特产品[ 更多 ]

        皇城村是国家 5A 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皇城相府景区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十大美丽村庄、中国“十佳”小康村。皇城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毗连区域的太行、太岳、中条山脉交汇处,地处阳城、泽州、沁水三县交界地带的樊山脚下、沁河流域,村域总面积1.889平方公里。境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水蜿蜒,溪流淙淙,林木葱郁,花草葳蕤,煤炭资源较为丰富;镇村公路、旅游公路、运煤专线交织,晋阳高速公路专辟皇城相府(北留)出入口,东去30公里达晋城市区、西南行15公里到阳城县城。皇城古称中道庄。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御赐亲书曰“午亭山村”。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宣德四年(1429)。是时,皇城村陈氏先祖始迁于此,三庄(窑头、梅庄、中道庄)约有居民30余户,至明末清初达百十户。清末民国年间,战乱疫病灾荒导致人口急剧下降,至 1949年有 72户,333口人。1962年皇城大队独立建置时,有95户,405人。2020年末,户籍人口达到292户,937人。

        秦汉时期,皇城村所在樊川一带的行政区划属阳阿县午璧亭,明清时一直是郭峪里的附属庄。民国 6年(1917)起,皇城分 2个闾,先后属阳城二区郭峪、章训、中庄等编村所辖。抗战时期先后属阳城、晋(城)北县。1945年阳城解放及新中国成立后,皇城先后上属郭峪乡、中庄乡、大端管理区、郭峪管理区大端大队所辖。1962年夏,黄城设生产大队,首次独立行政建置,上属北留人民公社。1984年黄城大队管理委员会更名为皇城村村民委员会,隶属北留镇人民政府。2011817日,阳城县民政局正式批复将“黄城村”更名为“皇城村”。

 

        皇城先民世代以农耕为业。陈氏先祖陈岩、陈林兄弟偕樊氏母亲迁居皇城后,初事农牧,兼为人挖煤、冶铸,数年后自办世昌冶铸坊和小煤窑。经过近二百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精心经营,陈氏广置田产,行窑(煤窑)冶铸,营贾经商,产业遍至相邻三

县,商号涉及豫、冀、燕和晋之泽州、潞州、河东等地。从五世陈天祐,到明末八世陈昌言、陈昌期,陈氏家族逐步崛起,成长为沁河岸边的豪门富户。伴随着康雍乾盛世的到来,有着产业基础的陈氏家族,在以陈廷敬为代表的一大批达官士人的加持下,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是为阳邑泽州的官宦巨富、名门望族。清末民国年间,兵连祸结,国无承平之运;灾荒不断,民有倒悬之危,樊川之地工商业陷入大萧条。特别是日军盘踞县境后,大肆烧杀抢劫,掠夺战争资源,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樊川工商业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政策局限和思想禁锢,“文化大革命”期间,皇城大队在以农为主的集体所有制体制下,产业结构单调,经济基础薄弱。1981年,全大队集体总收入只有7万元,人均分配收入仅65元,广大群众经济拮据,生存困顿,生活艰难。20世纪80年代后,皇城人得天时,据地利,倡人和,抢抓机遇,守正创新,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积极探索“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单极变多元”的具有皇城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创业之路,把旅游和村办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在太行乡间创造了兴村富民的骄人业绩。

        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皇城村“两委”把煤炭产业当作立村之本、发展之基,1979年即与邻村郭峪、大桥合办大桥煤矿;1988年与北留镇政府联合开办皇联煤矿。为把煤炭产业做大做强,皇城人勇于创新思路,善于借梯上楼,在煤炭产业发展中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兼并地方国营皇城煤矿,创下阳城县村集体企业兼并县国有煤矿的特例。第二步:联合省属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联合经营皇城煤矿,使其资源服务年限大幅延长;皇城相府集团旗下的山城煤矿也与晋煤集团实现了合作办矿,盘活了资金资源,提升了科技水平。第三步:成功取得全省煤炭资源兼并重组资格。在县、市鼎力支持下和坚持不懈打造旅游品牌的努力中,省政府开出了支持做大做强新兴旅游产业的“特别通行证”,皇城村成为全省煤炭资源兼并重组的唯一村级主体。通过整合扩张,使煤炭年产能由最初的不足10万吨提升到330万吨。煤炭产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支撑旅游开发的稳固基石和坚强后盾。做优做精旅游产业。20 世纪 90 年代末,皇城人在狠抓煤炭产业的同时,居安思危,果断决策,作出调整村域经济结构、利用皇城先辈留下的人文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的决定。全村仅用3年时间,实现整村搬迁,对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古建筑进行全面的保护性修复并对游人开放。2002年,皇城相府景区通过国家 4A 级景区验收;2010年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成为晋东南地区旅游业的龙头,“皇城相府”品牌成为旅游观光类中国驰名商标。旅游品牌的成功创建,带动了煤炭产业的兼并整合,促进了企业资本运作和对外扩张,使皇城在快速发展中,引进和确立了新思想、新理念,把农村变成了城镇,把农民变成了员工,把传统人打造成为现代人。2018年开始,皇城村以开放包容、联村共富的新担当,联合周边的郭峪、大桥、沟底、史山村,实施“五村一体化”大旅游发展战略,走上探索具有皇城特色的联合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到2020年底,皇城相府文旅公司共下属(含托管、代管)皇城相府、相府庄园、九女仙湖、郭峪古城、海会书院、蟒河景区等6个景区,旅游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带动和促进了樊溪河区域的共荣共富、共同发展。

       做特做新科技产业。在做大做强煤炭、打造提升旅游品牌的同时,皇城村依托资金和品牌优势,抓住机遇向高新科技产业进军。相府药业、相府酒业正在成为皇城村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2003年,皇城相府集团控股山西爱德制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相府制药扩张规模,拓展经营,集西、中药研发生产于一体,创出了山西省著名商标“爱德尓贝”品牌和多项发明专利,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 1.63亿元。2005年开始,皇城相府集团博弈蜂蜜酿酒,从注资入股到收购控股,从“西安百梦圆”到山西皇城相府酒业,十多年步步跟进,厚积薄发,创新发明蜂蜜酒专用生产线,开发出数十种系列产品,年产能达到50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蜂蜜酒生产基地和全国蜂蜜酒行业标准制定的首席企业单位。

        矢志进取,艰苦创业,皇城村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文化旅游为品牌,制药、酿酒、建筑、房地产开发和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物流运输等多元产业格局。2020年底,全村集体企业职工 6000余人,集体总资产 80亿元,经济总收入 21.6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0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万元。在发展村域经济过程中,皇城人也曾历经坎坷。先是炼铁铸造、服装加工,后如中道能源、宇航汽车等,因市场、资金、科研、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走了一些弯路。难能可贵的是,村“两委”能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壮士断腕,去弱留强。这些举措,使皇城村及时卸下了探索发展中的包袱轻装前进,经千锤百炼而终成“正果”,走出了独特的皇城之路,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皇城模式,使“皇城现象”受到世人的瞩目。

 

        皇城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明清时期,皇城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陈氏家族科甲联登,仕宦辈出,有 10 人中举人,9 人中进士,6 人入翰林,38 人先后在明清两朝的中央、地方各级部门为官,有 30 多人留下著述,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特别是陈廷敬,除在政治上位极人臣外,文化建树尤其突出,他一生主持或参与编纂了《明史》《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大清会典》《皇舆表》《大清一统志》《古文渊鉴》《佩文韵府》等官修书。作为总阅官,陈廷敬领导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康熙字典》,“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康熙语),成为中华民族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还留下了《午亭文编》《尊闻堂集》《午亭集》《午亭山人二集》等个人著作,传世诗作达 2600 多首。以陈廷敬为代表的皇城先人创造了史诗般的文化成就,攀上了皇城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高峰。他们创造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创下了前无古人的阳城之最,为泽州乃至山西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清末民国时期,国祚不振,战乱连连,教业萎靡,文化凋敝。解放后,皇城村教育、文化事业逐步恢复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遗产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损毁。“诗未因官减,名须与世传。……后五百年外,当为知者怜。”300年前,陈廷敬在《阅旧诗有感》中,寄托了对传承优秀文化的殷殷期望。值得欣慰的是,改革开放的盛世春潮没有让这位先贤久久等待,皇城人血脉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因时而发。20世纪90年代起,村里斥巨资对陈廷敬故居及其文物予以大规模修缮、保护,多次举办陈廷敬文化学术研讨会,不遗余力挖掘、整理皇城先人文化遗产,编纂出版或印行了部分历史典籍和历史文化系列研究专著、丛书,鼎力支持相关影视、戏剧作品的创作,拍摄影视剧、专题片数十部,使皇城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得以前所未有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实施教育兴村、文化兴业战略,创新发展旅游文化、村企文化、群众文化,注重从精神文化层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投资过亿兴办全市、全省一流中、小学校;推出一系列举措,鼓励、支持村民及其子弟、企业在职职工接受大专以上文化教育,村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由解放初期占比90%多的文盲半文盲,至2020年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69%,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305人;成人教育、村企职工教育成效显著,获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179人。

 

        皇城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村庄。抗战初期,皇城即有进步青年参加“牺盟会”,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名先进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二百来人的小村庄,有11人参加地方抗日游击队、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4人在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中光荣牺牲。皇城群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皇城村物华天宝,山川秀美,环境整洁,村容典雅。午亭山村、黄阁青山、樊溪春晓、静坪红叶等“古八景”,依然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历经十数次对樊溪河进行综合治理,昔日河野山荒,交通闭塞,街路狭窄,村容敝败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开展退耕还林和大规模绿化工程,全域绿化率达到 69.40%;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村民住宅小区建设,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设施全部按现代化标准配套齐全,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近70平方米,享受村集体各类福利补贴20多项,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皇城村地灵人杰,民风淳朴,自古以来互帮互助、孝亲敬老、父慈母爱、子孝妻贤,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传统美德与文明新风相得益彰。2000年至2020年,皇城人为社会捐赠、救助、救灾总金额达到600余万元。1997年起,村委会陆续制定出台了《皇城村管理制度》《皇城村民自治章程》《和谐家庭创建标准》《村民文明公约》《村民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大力推动“文明户”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社会安定祥和,和谐文明新皇城建设卓有成效。如今的皇城村,村落布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车辆穿梭,街衢通敞;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白日游人如织,夜晚华灯溢彩;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机构齐备,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初步形成现代化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集镇。随着“五村一体化”大旅游战略的强势推进,樊溪河将迎来科学发展、和合共赢的美好春天!



工信部备案:晋ICP备19001813号-1
版权所有 :山西皇城相府集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电话:12345678998
邮箱:2345678919@163.com
网站策划:晋城妙点网络
扫码加关注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657号